我曾做过两个梦
梦里
风吹稻花香两岸
人人都能吃得饱、吃得好
不用担心疾病
一位执刀救人,一位种稻饱苍生
5月22日13时02分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,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,享年99岁。
吴孟超,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。从医70余年,他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,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直到退休前他每周还要至少做3台手术。
他这一生,写满了“拯救”二字。每次给病人做检查前,吴孟超总会先把手搓热,为病人检查完,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、把腰带系好。查房时,他最常做的一件事是弯下腰把病人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。他这样解释“一个好医生,应该眼里看的是病,心里想的是病人,我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”
吴孟超曾说“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,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”“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,而是救治生命。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度过难关”
感动中国对他这样评价:
60年前
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
到今天也没有离开
手中一把刀,游刃肝胆,依然精准
心中一团火,守着誓言,从未熄灭
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
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
终其一生,他始终走在肝胆外科的风口浪尖“我活着一天就要奋斗一天”
医者仁心
我辈时刻铭记
纵有苦闷时刻
但不抛弃,不放弃
进一分有一分的欢喜
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,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,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,在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
年轻时,袁隆平决意报考大学的农学专业,父母都不同意。袁隆平说,吃饭是第一件大事,没有农民种田,就不能生存,最终说服了父母。上世纪50年代,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,红薯育种研究教学,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,于是他转而从事,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。60年代,他开始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。1964年,袁隆平团队发现了一株“天然雄性不育株”;1970年,他们在海南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“野败”;1973年,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,袁隆平宣布杂交水稻“三系配套法”终于成功,比常规稻增产20%左右,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。
在此后的岁月里,袁隆平成就斐然,表彰无数但他一直惦记的,仍是“下田”。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,安排了一块试验田尽管已经90高龄袁隆平每天起床,第一件事就是到田边“打卡”。“人就像种子,要做一粒好种子”,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。”我最大的愿望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!“他也用一生,为这两句话写下了注脚。
“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,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”可事实证明,他不仅救了这个国家,现如今越南的湄公河畔、印尼的苏门答腊岛、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、尼日利亚的丘陵河谷地带……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,引进试种已达数十个国家和地区。
袁隆平总是和大家提起他做的两个梦:一个是禾下乘凉梦,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。
感动中国对他这样评价:
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
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
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
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
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
淡泊名利,一介农夫
播撒智慧,收获富足
他毕生的梦想
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
袁爷爷的一生,都献给了祖国,献给了人民。现在,袁老带上了他的种子,去了远方,在那里继续播种希望,却将粮食的种子,创新与奋斗的“种子”留给了后来人。
“我和他有一面之缘
在课本上,在饭桌上,在人间里”
此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
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
风吹麦浪,就是他的灵魂回响
他们正如那句著名的诗句所说:
“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
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,很高”
国之功勋,民之福泽
先生千古,缅怀致哀
有网友说:
肝胆相照,大医勤朴且济苍生命
稻禾无忧,国士深耕尤思千万家
有网友说:
后辈应继传星火,不负先贤望白头。
有网友说:
足食去病,袁老吴老
善莫大焉
一日三餐,米香弥漫
饱食者当常忆袁公
医者仁心,肝胆相照
再生者当深谢吴老
灯塔是不会倒塌的
但我们终究要迎着他们为我们照亮的路
向更远处勇敢地走下去
就像几十年前的他们一样
此后如竟没有炬火
我们
便是唯一的光
国士无双
愿世间如你们所愿,医食无忧
沉痛送别两位院士!